先秦儒家王霸之辨:孟子一派影响大及程颢程颐朱熹的见解

来源:优游网责编:网络时间:2025-05-10 10:59:29

先秦儒家王霸之辨以孟子一派学说对后来影响为大。后儒多以仁义和权谋区分王道霸道,如宋儒程颢上宋神宗皇帝书说:“得天理之正,极人伦之至者,尧、舜之道也;用其私心,依仁义之偏者,霸者之事也。”(《河南程氏文集》卷一《论王霸劄子》)程颢所说尧、舜之道即王道,是得天理之正,极人伦之至,是天经地义之道。而霸道则用其私心,出于智谋,非仁义之正。这是以天理和私心严格区分王霸,在王霸问题上再没有任何调和余地。程颐亦说:“尽天道者,王道也。后世以智力持天下者,霸道也。”(《河南程氏粹言》卷二《君臣篇》)这是以奉天道和恃智力区分王霸,与上述程颢见解一致。朱熹继承二程思想,进一步以义理和智谋区分王霸。他说:“管仲资禀极高,故见得天下利害都明白。所以做得许多事。自刘汉而下,高祖太宗亦是如此,都是自智谋功力中做来,不是自圣贤门户中来,不是自自家心地义理中流出。”(《朱子语类》卷二十五《论语七·八佾篇》)朱熹认为管仲做出许多事功,是由其天赋聪明,善于运用智谋。汉高祖和唐太宗取得成功与管仲相同,都是靠聪明智谋,而不是靠圣贤义理。因此皆非出自圣贤门户,不是正路得来。这样,朱熹便将三代以后,如汉唐盛世都统统归人霸道了。明代儒家王守仁更进一步区分王霸。他说:“五霸攘夷狄,尊周室,都是一个私心,便不当理。人却说他做得当理,只心有未纯,往往慕悦其所为,要来补面做得好看,却与心全不相干,分心与理为二王霸天下,其流至于霸道之伪而不自知。故我说个心即理,要使知心理是一个,便来心上做工夫,不去袭取于义,便是王道之真。”(《传习录》下)王守仁这个议论推翻了孔子对五霸尊王攘夷的肯定评价。他批评的分心与理为二,是指向程朱的理学,他强调心理为一即心即理,要求专在心上做功夫,这样区别王霸较之程朱更为严格。王守仁还批评程朱推崇三代政治的思想,说:“专事无为,不能如三王之因时致治,而必欲行以太古之俗,即是佛老的学术。因时致治,不能如三王之一本于道,而以功利之心行之,即是伯者以下事业。后世儒者许多讲来讲去,只是讲得个伯术。”(《传习录》上)这是说讲太古无为而不讲因时致治,便会流入佛老异端;讲因时致治而不本于道,计较功利便是霸道而非王道。朱熹以汉唐以下皆为霸道;而王守仁则认为后儒所讲皆为霸术。在王霸之辨上,王守仁较之朱熹更为彻底。 [1]

猜你喜欢
最新游戏更多
热门专题更多
最新资讯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