状元后代定居富阳是个非常高傲的人

来源:优游网责编:网络时间:2024-05-10 21:00:18

区野鹤 / 文 李治钢 / 图

又到了采摘龙井茶的时节。龙井茶是中国传统名茶,属绿茶,具有“色绿、香郁、味甘、形美”四绝的特点,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首。

说到龙井茶,最有名的当属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棵“御茶”,那是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亲口御封的。

常绿人说了,这十八棵茶树其实是我们带过去的。那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?

状元后代定居富阳

苏轼是个非常高傲的人,是个见了文坛领袖王安石都要怼三怼的人。但是他对章衡还是很服气的。苏轼曾说:“子平之才,百年无人望其项背。”

不仅如此,苏轼和章衡还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。章衡比苏轼大十一岁,苏轼以兄事之。

元祐四年(1089年),苏轼任龙图阁学士、杭州知州。差不多同时,章衡到秀州当知州。秀州就是现在的嘉兴市,和杭州离得很近,二人的往来也十分密切。仅《苏东坡全集》里就保留了这时期苏东坡给章衡的书信十二封,在这些信函中我们可以读出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,事业上相互支持。章衡有了好吃的鹅肉会派人送给苏东坡品尝,苏东坡有了好的茶叶也会分一些给章衡。

由于西湖长期没有疏浚,淤塞过半,“崶台平湖久芜漫,人经丰岁尚凋疏”,湖水逐渐干涸,湖中长满野草,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。当时章衡就劝苏轼疏浚和治理西湖。苏轼听了之后深有同感,但又苦于杭州的船只不足,于是写了封信向章衡求助。

“公见劝开西湖,今已下手成伦理矣,想不惜见助,脏罚船子,告为尽数划刷,多多益佳,约需四百只也。告差人驾来,本州诸般,全然阙兵也。至恳!至恳!”

章衡收到信后,就将嘉兴这边之前罚没的船都送给了苏轼。苏轼在得到章衡的帮助后,就率众疏浚西湖。他动用民工二十余万,开除葑田,恢复旧观,并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(今三潭映月)作为标志。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,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,堤有六桥相接,以便行人,后人名之曰“苏公堤”,简称“苏堤”。

如今的苏堤,草长莺飞,波光树影,烟柳笼纱,十分的漂亮。这里面离不开章衡的一份功劳。

章衡在政治上的成就虽然不及苏轼等人,但政绩还是相当不错的。他历秀、襄、河阳、曹、苏州,加集贤院学士,复以待制知扬、庐、宣、颍州,封上柱国,吴兴县开国伯。据《正定府志名官传》记载:正定府滹沱河每年都要发大水,章衡主持修筑河堤二十多丈,从而避免洪水祸害,造福当地黎民百姓。

有一次,他奉命出使辽国。辽国尚武,说你宋国派一个文士过来算什么呢?有本事我们一起来喝喝酒、骑骑马、射射箭啊!章衡还真不含糊,箭箭中靶,让辽主对他刮目相看。

章衡可以说是文武双全。几任领导对他的评价都很高。宋神宗称赞他“资识敏明,器度凝远博雅”,宋徽宗夸他“内德温纯,外容庄重,翰苑词宗,国家梁栋,幼学壮行,明体达用”。

宋仁宗还专门写了两首诗送给他。

“十载留心向学堂,果然今日显文章,灵鳌振处千山动,丹桂开时万里香。三汲浪中龙现角,九霄云外凤呈祥。状元帖子金书字,直入朝廷作栋梁。”

“贲帛求遗秀,封章集远方。宸廷亲赐第,寒俊副明扬。锡宴开丹陛,推恩称玉觞。昌辰荣得禄,洁已令忠良。”

章衡去世于北宋元符二年(1099年),死后就葬在杭州的龙井。宋哲宗御题碑额:四朝侍从文儒章公之墓。

章衡次子名叫章允文,因为章衡的关系,在南宋初年荫授杭州通判。但是当了几年官之后,他厌倦了官场生态,于是辞官归隐,居住在了常绿黄弹。没事的时候泛舟富春江,与友人把酒言欢、诗词唱和,或者学严子陵钓钓富春江里的鲥鱼,好不快哉。

传十六世,其后裔章金又举家搬迁到了两溪(南溪、北溪)交汇处的荒滩地,临山而居,泽水而憩,繁衍生息,遂成为富阳的名门望族。这个地方因为绝大多数的人都是章允文的后代,所以名叫大章村。村庄之大,人口之多,姓氏之集中,仅次于龙门村,居富阳区第二位。

章允文的后人中,涌现出了明嘉靖年间南京刑部郎中章楷,万历年间兴山县知县章应诏,清顺治年间漕标右营游击、武进士章竑,康熙年间河南巡抚章钦文,乾隆年间山东通省运河兵备道章辂,道光年间宛平知县章灿,光绪年间泸溪知县章定瑜等贤士。还有历任数县教谕的章毓才、清华大学教授章乃羹等,可谓是人才辈出。

章允文的后人,每年都要到杭州龙井,给老祖宗章衡扫墓。据说,为了怕子孙找不到墓地,于是他们就把常绿当地的茶树带去,种在老祖宗的墓前。这些茶树,就是被乾隆皇帝御封的“十八棵御茶”,是杭州龙井茶的老祖宗。

所以,富阳人常说,龙井茶,其实根在常绿。

老章家出了个状元

原来常绿有个章家,老祖宗名叫章衡。这个章衡可是中国历史上了不起的人物,可以称之为“史上第一学霸”。

章衡字子才,是福建南平浦城人。北宋嘉祐二年(1057年),章衡进京参加科举,并一举夺魁被乾隆誉为御茶的是什么茶,高中状元。状元当然是非常难考的,而这一年的状元最难考。这一届科举,被誉为千年科举第一榜,章衡也因此被誉为“史上最牛状元”。

我们来看看章衡的竞争对手都有哪些人。不看不知道,一看吓一跳。这一届的进士里面,有蔡元道、蔡乘禧父子,有苏轼、苏辙兄弟,有程颢、程颐兄弟,有曾巩、曾牟、曾布、曾惇一门四进士,也有章衡、章惇叔侄……一个个家族好像都是组团来参加考试的。

章惇是章衡的族叔,但是比章衡小十岁。他当年也考中了进士。一开始还挺高兴,可后来听说章衡考中了状元,心里就不平衡了。他耻于排名在侄子之下,于是拒不受敕,把敕诰也就是录取通知书扔在一边,骑马回到家里,立刻报名高复班。两年之后,他再次参加科举考试,并再次进士及第,名列第一甲第五名,开封府试第一名。

这一年共录取了进士388人。在这些人当中,此后担任宰相的有9人,在《宋史》中立传的有24人,其对后世的影响,不仅仅在政界,它横跨了文学、思想、政治乃至军事多个领域。

在文学领域,文学界最强男团“唐宋八大家”中就占了三席:苏轼、苏辙、曾巩。

在思想领域,程颢与程颐是理学大儒,洛学创始人,号称“二程”,对理学发展影响重大,朱熹在他们面前就是小学生。还有张载,世称“横渠先生”,也是理学的创始人之一,其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”的名言,被称作“横渠四句”,因其言简意赅,历代传颂不衰。

在政治领域,章惇、吕惠卿、曾布都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得力干将。

在军事领域,最著名的当属王韶。此人担任将领时一改宋军的羸弱作风,熙河之役,拓边二千余里,收复熙、河、洮、岷、叠、宕六州,光复了安史之乱前由中原王朝控制的这一地区,为北宋收复被吐蕃占领的国土二十余万平方公里,开疆拓土两千余里,威震西夏,取得了范仲淹、韩琦、司马光、文彦博等北宋名相皆未能取得过的好成绩。

能够在这么多的杰出人物中杀出重围,夺得魁首,可见章衡不负“史上第一学霸”之名。这里顺便说一句,富阳新登人许广渊也在这一年考中了进士。能够在嘉祐二年这张龙虎榜上占据一席之地,那也是相当的厉害了。

这里有个传说,苏轼参加科举时写的《论刑赏》这篇文章,其实是有实力当状元的。当时的考官梅尧臣看到这篇文章后,大为惊叹,赶紧拿了给主考官看。主考官欧阳修看了之后,眼睛为之一亮。但是,再仔细看了几遍,越看越觉得这篇文章的文风和自己的弟子曾巩很像啊,作者会不会是曾巩呢?他担心别人说他徇私舞弊。考场作弊,那可是有一百张嘴都说不清楚的大事情。于是,他狠狠心,就把苏轼这张卷子列在了第二名。

苏轼冤吗?

后世有不少人替苏轼叫冤,但其实并不冤。

因为当时考进士,要考两场,一场会试,一场殿试。会试是淘汰赛,而殿试是排位赛。苏轼的第二名其实是会试的名次,与最终的名次没太大的关系。

苏辙在其《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》中说:

“嘉祐二年,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,疾时文之诡异,思有以救之。梅圣俞时与其事,得公《论刑赏》,以示文忠。文中惊喜,以为异人,欲以冠多士,疑曾子固所为。子固,文忠门下士也,乃置公第二。复以《春秋》对义,居第一。殿试中乙科。”

当时的三甲是状元章衡、榜眼窦卞、探花罗恺。跟苏轼、王韶、程颢这些史上大鳄相比,“科考三小强”确实只能称得上籍籍无名了。所以说,学历只是敲门砖,比拼到最后的还是个人能力。

猜你喜欢
最新游戏更多
热门专题更多
最新资讯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