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霸篇解析:王者与霸者之道及荀子与老庄思想对比

来源:优游网责编:网络时间:2025-05-10 12:58:26

《王霸篇》说怎样才可以做到王者和霸者。王者和霸者,是以义和信为道。君主要能够以义和信为标准任用人,才足以容纳天下的贤能之士。而王者要爱民如子,又要能治理远和近,不能的就不是王者。最后更说,明主治理应该掌握纲要而不可太直接详细,让人民和百官尽其职能。这说法和老庄说的无为而治有些接近。但老庄的无为,是不主张为政,而荀子一定要选贤能,崇尚礼义,人民和百官各尽其职,和老庄是不同的。由此可见,荀子之道是肯定不同的人,在不同的范畴,各得其位,各自有成就,肯定一个多元化的人文世界。

故用国者,义立而王,信立而霸,权谋立而亡。三者明主之所谨择也,仁人之所务白也。

治理国家的人,确立公义的就是王者,确立诚信的就是霸者,确立权谋的就只有灭亡。这三者,是英明君主所要谨慎选择的,仁德君子所务必要明白的。

故国者、重任也,不以积持之则不立。故国者,世所以新者也,是惮,惮、非变也,改王改行也。故一朝之日也,一日之人也,然而厌焉有千岁之国,何也?曰:援夫千岁之信法以持之也,安与夫千岁之信士为之也。人无百岁之寿,而有千岁之信士,何也?曰:以夫千岁之法自持者,是乃千岁之信士矣。故与积礼义之君子为之则王,与端诚信全之士为之则霸,与权谋倾覆之人为之则亡。三者明主之所以谨择也,仁人之所以务白也。善择之者制人,不善择之者人制之。

治理国家,责任重大,但如果不加以经验积累和持守就不能建立。国家,每个世代都会更新的,这就是君主的更替。君主更替并不表示礼义法制变了,而只是佩玉和步行礼仪的改变而已。一日短如一朝,人生短如一日,但千年的国家却安然存在,为什么呢?答:因为国家援引了千年以来的诚信法制来持守着,和用了千年以来的诚信人物来治理。...

彼持国者,必不可以独也,然则强固荣辱在于取相矣。身能相能,如是者王,身不能,知恐惧而求能者,如是者强;身不能,不知恐惧而求能者,安唯便僻左右亲比己者之用,如是者危削;綦之而亡。国者,巨用之则大,小用之则小;綦大而王,綦小而亡,小巨分流者存。巨用之者,先义而后利,安不恤亲疏,不恤贵贱,唯诚能之求,夫是之谓巨用之。小用之者,先利而后义,安不恤是非,不治曲直,唯便僻亲比己者之用,夫是之谓小用之。巨用之者若彼,小用之者若此,小巨分流者,亦一若彼,一若此也。故曰:“粹而王,驳而霸,无一焉而亡。”此之谓也。

那些治理国家的人,一定不可以独自一人治理,国家的强大或脆弱、光荣或耻辱都在于取用的宰相。君主自身贤能,宰相贤能,这样就能称王天下。君主自身不贤能,但知道恐惧而寻求贤能的人,这样国家就能强大。君主自身不贤能,但不知道恐惧而寻求贤能的人,只任用身边小人、左右亲近自己的人,这样国家就会危险削弱,到极致就会灭亡...

上莫不致爱其下,而制之以礼。上之于下,如保赤子,政令制度,所以接下之人百姓,有不理者如豪末,则虽孤独鳏寡必不加焉。故下之亲上,欢如父母,可杀而不可使不顺。君臣上下,贵贱长幼,至于庶人,莫不以是为隆正;然后皆内自省,以谨于分。是百王之所同也,而礼法之枢要也。然后农分田而耕,贾分货而贩,百工分事而劝,士大夫分职而听,建国诸侯之君分土而守,三公总方而议,则天子共己而止矣。出若入若,天下莫不均平,莫不治辨。是百王之所同,而礼法之大分也。

上位的人没有不爱他下面的人民,而会用礼义节制他们。上位的人对于下面的人民,好像保护赤子一样,政令和制度,都是用来接应下面的人民百姓,有些不合理的地方,即使好像毫毛那样细小,也一定不会加在鳏寡孤独的人身上。所以在下的人民亲爱上位的人,欢喜得好像对待父母。你可以杀死这样的人民,但不可以令他们不顺从君主。无论...

主道:治近不治远,治明不治幽,治一不治二。主能治近则远者理,主能治明则幽者化,主能当一则百事正。夫兼听天下,日有余而治不足者,如此也,是治之极也。既能治近,又务治远;既能治明,又务见幽;既能当一,又务正百,是过者也,过犹不及也。辟之是犹立直木而求其影之枉也。不能治近,又务治远;不能察明,又务见幽;不能当一,又务正百,是悖者也。辟之是犹立枉木而求其影之直也。故明主好要,而暗主好详;主好要则百事详,主好详则百事荒。君者、论一相,陈一法,明一指,以兼覆之,兼照之,以观其盛者也。相者,论列百官之长王霸天下,要百事之听,以饰朝廷臣下百吏之分,度其功劳,论其庆赏,岁终奉其成功以效于君。当则可,不当则废。故君人劳于索之,而休于使之。

君主之道:治理近处的事情,不治理远处的事情,治理光明的事情,不治理幽暗的事情,治理统一的事情,不治理各样琐碎事情。君主能够治理近处的事情,远方的事情也能治理;君主能够治理光明的事情,幽暗的事情也能受教化;君主能够适当地处理统一事务,其他一百件事情也会正确。君主能够同时处理天下事情,做到每日时间有余,而要...

儒者为之不然,必将曲辨:朝廷必将隆礼义而审贵贱,若是、则士大夫莫不敬节死制者矣。百官则将齐其制度,重其官秩,若是、则百吏莫不畏法而遵绳矣。关市几而不征,质律禁止而不偏,如是、则商贾莫不敦悫而无诈矣。百工将时斩伐,佻其期日,而利其巧任,如是,则百工莫不忠信而不楛矣。县鄙则将轻田野之税,省刀布之敛,罕举力役,无夺农时,如是、则农夫莫不朴力而寡能矣。士大夫务节死制,然而兵劲。百吏畏法循绳,然后国常不乱。商贾敦悫无诈,则商旅安,货通财,而国求给矣。百工忠信而不楛,则器用巧便而财不匮矣。农夫朴力而寡能,则上不失天时,下不失地利,中得人和,而百事不废。是之谓政令行,风俗美,以守则固,以征则强,居则有名,动则有功。此儒之所谓曲辨也。

儒者不是这样的,一定会曲折地治理好国家。朝廷上,儒者一定会尊崇礼义而审明贵贱,这样,士大夫就没有不尊敬礼节,愿意为礼制而死了。对待百官,儒者就会统一整齐制度,注重官职的俸禄,这样,百官就没有不敬畏法制而愿遵从标准。对于关卡和市集,检查而不征税,对于贸易,禁止作假而做到不偏听,这样,商人就没有不敦厚诚实而...

猜你喜欢
最新游戏更多
热门专题更多
最新资讯更多